现在道路上的车辆越来越多,相应的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也在逐渐加
一、最高法怎么解释醉驾行为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 公安部《关于办理醉酒驾驶机动车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
1、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血液酒精含量达到80毫克/100毫升以上的,属于醉酒驾驶机动车,依照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第一款的规定,以危险驾驶罪定罪处罚。 前款规定的“道路”“机动车”,适用道路交通安全法的有关规定。
2、醉酒驾驶机动车,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第一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一)造成交通事故且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或者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未构成其他犯罪的;
(二)血液酒精含量达到200毫克/100毫升以上的;
(三)在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上驾驶的;
(四)驾驶载有乘客的营运机动车的;
(五)有严重超员、超载或者超速驾驶,无驾驶资格驾驶机动车,使用伪造或者变造的机动车牌证等严重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行为的;
(六)逃避公安机关依法检查,或者拒绝、阻碍公安机关依法检查尚未构成其他犯罪的;
(七)曾因酒后驾驶机动车受过行政处罚或者刑事追究的;
(八)其他可以从重处罚的情形。
关于“其他可以从重处罚的情形”
考虑到实践中醉酒驾驶机动车的情形比较复杂,《意见》第二条设置了一项兜底规定,以应对实践中可能出现的其他情节恶劣、应予从重处罚的情形。为避免不当扩大从重处罚的范围,执法工作中应当严格适用该项规定。只有符合其他七项的规定精神,体现出驾驶行为危险性程度较高、行为人主观恶性较大的其他情形,才可以酌情从重处罚。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意见》第二条对具有上述从重处罚情节的行为人并未明确规定“应当”从重处罚。主要考虑是,实践中醉酒驾驶机动车的情形比较复杂,一般情况下行为人具有上述情节的应当从重处罚,但也存在例外情形。如,对于仅造成他人轻微擦伤或者致车辆轻微刮蹭,且行为人积极赔偿被害人损失取得谅解的,可以考虑不从重处罚;又如,在一些地区无证驾驶摩托车的现象比较普遍,如果一律从重处罚会造成打击过严,效果未必好,故对于无证驾驶摩托车但未发生交通事故的行为人也可考虑不予从重处罚。
最高法规定在道路上行驶的驾驶人只要血液中的酒精含量超过八十毫克美一百毫升就构成了醉驾行为,要以危险驾驶罪论处。如果醉驾并且违反了交通规则导致重大交通事故的,会被从重处罚,最高法也规定了要从重处罚的一些情况。
遇到相关问题,欢迎联系顾小东律师,手机:025-84110110
@顾小东律师简介:男,法学学士,副主任律师,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员。具有30多年的工作经验,现专注于经济合同、刑事犯罪、法律顾问等领域的研究和实践。熟悉公司、企事...More>>
·吸收客户资金不入账罪既遂怎么处罚量刑?
吸收客户资金不入账罪既遂怎么处罚量刑?吸收客户资金不入账罪既遂的量刑,是根据《刑法》第一百八十七条【吸收客户资金不入账罪】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
·想分期买车可以用公积金贷款吗
公积金不能买车。公积金是国家规定的、在职职工以工资为基础按比例缴纳的住房公共积累基金,具有强制性、福利性、保障性、互助性的性质。交纳的公积金......
·债务人被判刑诉讼时效能否中断?
债务人被判刑诉讼时效能否中断?根据民法通则第140条的规定,中断诉讼时效的事由包括提起诉讼(起诉)、当事人一方提出要求(请求)或者同意履行义务(承诺)......
·合同中可约定仲裁或诉讼吗?
合同中可约定仲裁或诉讼吗?可以约定仲裁或者诉讼,最高人民法院《仲裁法解释》第七条有一个“但书”规定,即“当事人约定争议可以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也......
·未认定工伤劳动能力鉴定能不能做
未认定工伤劳动能力鉴定能不能做1.不可以。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二十三条之规定,劳动能力鉴定由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向设区的市级劳动能......
·对刑事案件不抗诉决定不服怎么办?
对刑事案件不抗诉决定不服怎么办?对刑事案件不抗诉决定不服可以申请复核。对法院判决结果不服的,人民检察院又不提出抗诉的,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检察院提......
·员工解除劳动合同交的五险一金怎么办
员工解除劳动合同交的五险一金怎么办按照《劳动合同法》第五十条“用人单位应当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时出具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并在十五......
·涉嫌抢夺罪判一般判几年
涉嫌抢夺罪判一般判几年一、抢夺罪判一般判几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单处罚金量刑】抢夺公私财物价值1000元以上不满1万元的,抢夺价......
·内地与香港人结婚流程中需要提供什么材料?
内地与香港人结婚流程中需要提供什么材料?内地与香港人结婚需要提供的材料是:内地居民办理合法签证证件,未婚证,身份证,需复印的资料包括签证页......
·民事诉讼审判时间是多久
民事诉讼审判时间是多久?一、民事诉讼的时效1、《民法通则》135条规定:“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