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离婚孩子探视权怎么行使?
一、什么是探视权?
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六条第1款规定:“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有探视子女的权利,另一方有协助的义务。”由此可知,探视权是指夫妻双方离婚后,不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按照离婚协议或法院判决,遵循一定的时间,一定的方式,探望子女的权利。探视权是基于父母子女关系而享有的一种身份权。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四条规定:“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或母直接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由此可知,离婚后对不直接与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来说,只是改变了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方式,而不是解除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因此,夫妻离婚后对未成年子女的抚养依然是双方应尽的法定义务。同时不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对子女的探望也是依法享有的权利。
二、如何行使探视权?
民法典第一千零八十六条第二款规定:“行使探视权的方式、时间由当事人协议,协议不成时,由人民法院判决”。由此可知,夫妻双方经民政部门协议约定探视权行使或者经过法院调解或判决的探视权行使,任何一方不得设置执行障碍,更不得拒绝一方行使权利,任何一方侵犯对方权利,都必须承担法律责任。现实生活中,如何行使好子女探视权,应从以下三方面考虑:首先要行使好探视权的请求权,即当事人在离婚或变更抚养关系时不放弃探视权,那么探视权就与抚养权同时成立。只需要对探望方式、时间作出约定,并写入法律文书中或者离婚协议中,作为日后行使探视权和履行协助义务的依据;其次探望的方式要合乎情理,探视方式由当事人协商或法院判决,但是都要对探望的方式和时间作出明确的规定。一般情况下为上门探望和逗留式探望两种,采取哪种方式要依据具体情况而选择;再次要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探视权行使必须有利于子女的身心健康,有利于子女的学习成长。不能为了行使探视权,使子女在身心健康、生活、成长、学习方面受到影响。特别是在采取探望的时间和方式方面,要根据子女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直接抚养子女的一方不能以权利人的探望不利于子女的身心健康为借口,侵犯权利人的探视权。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自我意识更强,思想更为自由,离婚的人数不断增多,离婚不可怕,可怕的是处理不好有关孩子后续工作,很容易给孩子造成很大的伤害。离异家庭应当将探视权能与抚养权一并重视。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好离异家庭中的父母子女关系,才能使子女健康成长,才能使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以上,便是夫妻离婚孩子探视权怎么行使的全部内容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遇到相关问题,欢迎联系顾小东律师,手机:025-84110110
@顾小东律师简介:男,法学学士,副主任律师,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员。具有30多年的工作经验,现专注于经济合同、刑事犯罪、法律顾问等领域的研究和实践。熟悉公司、企事...More>>
·撤销仲裁裁决时间是怎样规定的
撤销仲裁裁决时间是怎样规定的一、撤销仲裁裁决时间是怎样规定的申请撤销仲裁裁决的,应在法定期限内提出。当事人申请撤销仲裁裁决的,应当在收到裁......
·异地离婚怎样办理
夫妻要想进行异地离婚的,也不是说不可以。只不过就我国的离婚方式来看,异地离婚的只允许进行诉讼离婚。那具体来说,夫妻异地离婚怎样办理呢?应该向......
·供用电合同(三)
供电方: 营业执照号码 用电方: 营业执照号码 为了保证供用电的正常进行,协调关系,明确各自的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
·一、离婚不迁户口享受动迁补偿吗?
一、离婚不迁户口享受动迁补偿吗?这和户口没有关系,如果这是离婚后协议的不动产,才有拆迁补偿。根据《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规定:第十九条......
·在我国立案庭驳回自诉案件还可以上诉吗?
在我国立案庭驳回自诉案件还可以上诉吗?1、刑事自诉案立案六个月,法院没有开庭审理就驳回是合法的,你可以上诉。2、刑事自诉案件立案后,对罪证不足的......
·帮助犯有未遂这个犯罪状态吗?
帮助犯有未遂这个犯罪状态吗?帮助犯有未遂这个犯罪状态,构成共同犯罪中帮助犯未遂的条件有犯罪嫌疑人实施了帮助行为,并且他人接受该帮助但是由于其主......
·最新遗产继承法内容是怎么样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继承编第六编继承第一章一般规定第一千一百一十九条,本编调整因继承产生的民事关系。第一千一百二十条,国家保护自然......
·信息公开不完整处理规定是什么?
信息公开不完整处理规定是什么?虽然现在国家对各地政府信息的管理是非常严格并且要求所有政府都能够按照规定满足公民的知悉需求,但是也的确有的政......
·公司股权可以一次性全部转让吗
公司股权可以一次性全部转让吗公司股权可以一次性全部转让吗?答案是可以的。转让股权需要签订股权转让协议、作出股东会决议、办理工商变更登记,还需......
·手机打麻将赌算博吗
不算是赌博,只要不以营利为目的,进行带有少量财物输赢的娱乐活动是不以赌博罪论处的。根据《关于办理赌博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