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关系仲裁期限是怎么规定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规定 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
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
(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
第二十一条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负责管辖本区域内发生的劳动争议。
劳动争议由劳动合同履行地或者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双方当事人分别向劳动合同履行地和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的,由劳动合同履行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管辖。
第二十七条 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
前款规定的仲裁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
可见,我国的劳动仲裁法当中明确规定劳动关系仲裁期限为一年,不过当中如果有遇到用人单位各种阻挠的情况的话,这种不可抗力的因素被耽误的时间不算在仲裁的时效之内。其实很多员工一面抱怨公司对自己的各种不公平,一面当着公司又一味的退让,自己不会正常的争取和反抗,造成的相关后果也应该检讨一下自己的原因。
遇到相关问题,欢迎联系顾小东律师,手机:025-84110110
@顾小东律师简介:男,法学学士,副主任律师,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员。具有30多年的工作经验,现专注于经济合同、刑事犯罪、法律顾问等领域的研究和实践。熟悉公司、企事...More>>
·一、父母离婚财产成年子女分配怎么处理?
一、父母离婚财产成年子女分配怎么处理?离婚财产分割即夫妻共同财产的分割,是指离婚时依法将夫妻共同财产划分为各自的个人财产。现行《婚姻法》第......
·房子没有房产证怎么立遗嘱?
房子没有房产证怎么立遗嘱?房子没有房产证是无法立遗嘱进行处分的,房子没有房产证按照《民法典》的规定,在法律上就没有所有权,通过立遗嘱处置按照《......
·投标保证金的退还怎么规定的
投标保证金的退还怎么规定的招标人一般在招标活动正常结束之后,及时返还投标人的投标保证金,但投标人有招标文件规定投标保证金不予退还的行为除外......
·公司注册房屋租赁合同范本的内容
房屋租赁合同,是一种常见的合同的类型,它是用于约束双方的权利的,保障双方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那么,公司注册房屋租赁合同范本是什么样的呢?有什么......
·不签劳动合同有哪些后果
不论是古时候还是现今社会,劳动关系都是最普遍的存在。古时候的用工关系中会有契约来证明用工关系,而在现今社会则是以劳动合同的签订为证。不过,如......
·犯强奸罪可以判缓刑吗,如何处罚强奸罪?
法官在对刑事案件宣判的时候,很多情况下都会对犯罪分子同时适用缓刑,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刑事犯罪最后都能适用缓刑呢?要是行为人犯的是强奸罪,此时又......
·法律案件中第三人的诉讼权利有哪些
在法律案件中的处理中,除了原告与被告的外,还有独立于他们的第三人,第三人的存在有利于维护法律的公正性,在案件中判罚中可以为法官提供合理的建议......
·关于婚前保健我们需要注意什么?
关于婚前保健我们需要注意什么?第七条 医疗保健机构应当为公民提供婚前保健服务。婚前保健服务包括下列内容:(一)婚前卫生指导:关于性卫生知识、......
·不满半年辞退立即辞退是多少补偿金?
不满半年辞退立即辞退是多少补偿金?不满半年被辞退的,支付半个月的工资。劳动者入职未满半年被无故辞退的,用人单位应按照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
·个人的肖像权被侵该怎么办
肖像权被侵该怎么办被别人侵犯肖像权,被侵权人有权要求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可要求赔偿损失。【法律依据】:根据我国《民法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