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批捕可否审查起诉?
不一定进行审查起诉。因为批捕一般是适用于严重犯罪的情况。
不批准逮捕只是有可能不起诉,也有可能是犯罪情节较轻。如果是犯罪情节比较严重的那么还需要则情处理。
而如果有了犯罪事实并且有证据证明那么这个时候是要进行批捕的。
二、逮捕的条件有哪些?
一般逮捕条件:包括证据条件、罪行条件和危险性条件
第一,证据条件“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
(1) 有证据证明发生了犯罪事实。
(2) 有证据证明犯罪事实是犯罪嫌疑人实施的。
(3)证明犯罪嫌疑人实施犯罪行为的证据已有查证属实。逮捕条件中的“犯罪事实”既不是“主要犯罪事实”,也不是起诉条件和定罪条件中的“全部犯罪事实”。犯罪事实包括“定罪事实”和“量刑事实”,逮捕至少需要查清“定罪事实”,即要有查证属实的证据足以证明犯罪事实客观存在且为该犯罪嫌疑人所为。对实施多个犯罪行为或者共同犯罪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只要有证据证明其实施了数罪中的一次犯罪行为或在共同犯罪中已有犯罪事实的,即符合逮捕条件。
第二,罪行条件“对犯罪嫌疑人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逮捕作为最严厉的强制措施,只能适用于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可能判处管制、拘役和独立适用附加刑的犯罪嫌疑人则被排除在逮捕的适用范围之外。
第三,危险性条件。《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危险性条件有五种情形(1)可能实施新的犯罪;(2)有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或者社会秩序的现实危险;(3)可能毁灭、伪造证据,干扰证人作证或者串供;(4)可能对被害人、举报人、控告人实施打击报复;(5)企图自杀或者逃跑。以上危险性均是强调可能性,并不要求实际结果发生,是建立在一定的证据材料基础之上。适用逮捕必须以上三个条件均全部考虑在内,缺一不可。
三、特殊逮捕条件,适用以下三种情形之一
(1)对于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10年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嫌疑人。
(2)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曾经故意犯罪的犯罪嫌疑人。
(3)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可能判处徒刑以上刑罚且身份不明的犯罪嫌疑人。
对于符合以上情形之一的,均“应当”提请批准逮捕,无须单独考量是否有证据证明有社会危险性。
适用于批捕的条件是已经确定了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行为,并且证据已经进行查证并且是属实的。对于此类情况有可能对犯罪嫌疑人处以十年以上的有期徒刑的处罚。而对于故意犯罪的嫌疑人如果考虑到有犯罪的危险性是可以申请批捕的。
遇到相关问题,欢迎联系顾小东律师,手机:025-84110110
@顾小东律师简介:男,法学学士,副主任律师,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员。具有30多年的工作经验,现专注于经济合同、刑事犯罪、法律顾问等领域的研究和实践。熟悉公司、企事...More>>
·行政强制执行实施主体为谁?
一、行政强制执行实施主体为谁?行政强制执行以行政主体和法院为执行主体。行政强制执行是指特定行政机关采取强制手段保障法律、法规和行政决定得到......
·无偿转让股权纳税问题怎么处理?
无偿转让股权纳税问题怎么处理?有些人因为出国定居等特殊原因,会将手头持有的公司股权进行转让,如果是转让给家人,可以采用无偿转让的形式。目前法......
·夫妻离婚成年孩子能分财产么
夫妻离婚成年孩子能分财产么父母的共同财产属于夫妻共有,与他人没有关系。父母离婚的财产分割,由父母之间协商处理或通过诉讼解决,子女成年与否都......
·协商解除劳动合同不成怎么办?
协商解除劳动合同不成怎么办?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不同意的,用人单位如果有合法理由可以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并且支付经济补偿......
·设立公司的基本流程是什么?
1、核名:在工商局领取“企业(字号)名称预先核准申请表”,填写拟成立的公司名称,由工商局在工商局内部网上检索是否有重名,没有重名的,工商局会核发......
·发律师函是请律师了吗
发律师函是请律师了吗?一、律师函的本质律师函是律师对某一事实进行法律评价和风险估计,目的在于以法律尺度和律师的判断,对送达对象晓之以法律事......
·一、如何避免离婚分财产,可以转移财产吗?
一、如何避免离婚分财产,可以转移财产吗?离婚时将共同财产进行分割是必须的,任何一方都不能恶意将财产进行转移。进行财产分割时需要遵守相应的原......
·工伤认定案件管辖权是怎样的,如何申请工伤认定?
工伤是指劳动者在工作期间,包括工作时间和工作地点,受到的伤害。劳动者受了工伤,在接受用人单位的赔偿的时候,要做一次工伤鉴定。工伤认定案件是有......
·涉嫌开设赌场罪拘留多久
对于涉嫌开设赌场罪的嫌疑人、被告人来讲,在案件侦查、起诉期间,一般会对其采取拘留措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刑事拘留。那涉嫌开设赌场罪拘留多久呢?请......
·遗产分配的原则是什么?
遗产分配的原则是什么?法定继承的遗产分配原则指的是在法定继承中确定同一顺序的法定继承人应分得的遗产份额的基本准则。《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三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