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借贷属于非法集资吗?
民间借贷属于非法集资吗?不属于。民间借贷只是一般的借贷行为,是受到法律保护的;而非法集资是指那些不具备条件的组织、机构、或公民,承诺高额的回报向公众筹集资金。非法集资会扰乱金融秩序,对债权人存在高额风险。
有人说民间借贷属于非法集资,非法集资需同时具备“四个条件”:
(一)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或者借用合法经营的形式吸收资金;
(二)通过媒体、推介会等途径向社会公开宣传;
(三)承诺在一定期限内还本付息;
(四)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个人向30人以上吸收存款;单位向150人以上吸收存款。同时,《解释》还规定:“未向社会公开宣传,在亲友或者单位内部针对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的”,不属于非法集资。
民间借贷属于非法集资?在“四个169817条件”基础上,最高法还列举了10种具体的非法集资形式,可以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假直接投资项目。比如,在房产界中以返本销售、售后包租、约定回购、销售房产份额等方式;以转让林权并代为管护、以代种植(养殖)、联合种植(养殖)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例如,之前,营口东华集团以发展养殖蚂蚁为名,承诺高额回报,非法集资近30亿元。
第二类是假间接投资。比如,不具有发行股票、债券的真实内容,以虚假转让股权、发售虚构债券等方式;不具有募集基金的真实内容,以假借境外基金、发售虚构基金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
第三类,就是利用民间“会”、“社”等组织非法吸收资金的。
所以,向亲戚、朋友借款再多,也只是民间借贷,并不是法律意义上的金融活动,不需要央行的批准,也就没“非法集资”一说。但是,一旦通过现代媒体广而告之,个人吸收存款的对象超过30人以上,就可视为非法吸收存款。我国刑法有“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集资诈骗罪”等罪名,前者的最高刑为10年,后者的最高刑是死刑。二者区别在于,后者不仅破坏“金融管理秩序”,而且是以非法占有集资款为目的。
总而言之,要学习法律知识,提高辨别民间借贷属于非法集资的相关知识,不要混淆了民间借贷与非法集资间的区别。现代网络技术愈发发达,通过网络来进行非法集资的人是越来越多,提高自己的甄辨能力,防止上当受骗,一不小心触犯到法律。
遇到相关问题,欢迎联系顾小东律师,手机:025-84110110
@顾小东律师简介:男,法学学士,副主任律师,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员。具有30多年的工作经验,现专注于经济合同、刑事犯罪、法律顾问等领域的研究和实践。熟悉公司、企事...More>>
·借条10万法院起诉费用多少?
借条10万法院起诉费用多少?一、借条10万法院起诉费用多少?如果仅计算本金10万元的话,诉讼费是2300元。诉讼费仅是原告先垫付,最后由败诉方承担......
·拒不认罪增加的刑期有法律依据吗?
对于拒不认罪的解释就是在法院的判处决定中犯罪嫌疑人对于判处的罪行不承认不接受不供认的态度就是拒不认罪,那么法院在对于犯罪嫌疑人拒不认罪时的处......
·刚签了劳动合同想毁约需要支付违约金的情形有哪些
一、刚签了劳动合同想毁约需要支付违约金的情形有哪些?1、在培训服务期约定中可以约定违约金。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对其进行专业......
·继承房产算夫妻共同财产吗?
继承房产算夫妻共同财产吗?继承房产算夫妻共同财产吗??《民法典》第一千零六十二条规定:“婚姻关系存在期间夫妻生产经营所得,应当由夫妻共同拥有......
·合伙企业的财产具体有哪些?
合伙企业的财产具体有哪些?一、合伙企业财产有哪些?第二十条 合伙人的出资、以合伙企业名义取得的收益和依法取得的其他财产,均为合伙企业的财产......
·土地赔偿新标准是如何规定的?
土地赔偿新标准是如何规定的?根据我国现行法的规定,各地国家机关为了城区建设等的需要,是可以征收或者征用属于公民依法取得的土地使用权的,为了......
·两岁之内宝宝的抚养权怎么确定我国婚姻法规定
两岁之内宝宝的抚养权怎么确定我国婚姻法规定,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或母直接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父母......
·私生子可以分家产吗?
私生子也就是我们说的非婚生子女,很多人认为私生子是见不得光的,而在父母去世的时候,也就不能实际的分得相应的家产。那从法律角度来讲,私生子可以......
·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纠纷律师费要多少?
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纠纷律师费要多少?在现实中最容易发生的法律纠纷就是劳动者和单位之间因为权益和工资的歧义而引发的,员工作为弱势的一方一般......
·诈骗10万请律师辩护有用吗?
诈骗10万请律师辩护有用吗?肯定有用,刑事拘留后进入了刑事诉讼中侦查阶段,根据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第三十三条犯罪嫌疑人自被侦查机关第一次讯问或者采......
·河南农村拆迁赔偿标准是如何规定的?
河南农村拆迁赔偿标准是如何规定的?河南农村拆迁赔偿标准相关规定为了加快城市建设步伐,保护拆迁人与被拆迁人的合法权益,根据《河南省城市房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