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集资罪最少判多久?
对使用诈骗方法非法集资罪规定了三个档次的处刑:
1、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
2、诈骗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
3、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由于这类犯罪案件情况较为复杂,从实际发生的案例来看,诈骗的数额一般都很大,有的数额在百万元、千万元以上,有的甚至达到数亿元、数十亿元。至于何谓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何谓情节严重、情节特别严重,可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做出司法解释予以明确。
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法律特征:
1、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或者借用合法经营的形式吸收资金;
2、过媒体、推介会、传单、手机短信等途径向社会公开宣传;
3、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股权等方式还本付息或者给付回报;
4、社会公众即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
随着经济发展的多样化,非法吸收资金的方式也在不断扩展和增加,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还需要在生活细节中学会鉴别非法行为,只要符合以上法律特征,行为人实施了以下行为的,即可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1、不具有房产销售的真实内容或者不以房产销售为主要目的,以返本销售、售后包租、约定回购、销售房产份额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
2、以转让林权并代为管护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
3、以代种植(养殖)、租种植(养殖)、联合种植(养殖)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
4、不具有销售商品、提供服务的真实内容或者不以销售商品、提供服务为主要目的,以商品回购、寄存代售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
5、不具有发行股票、债券的真实内容,以虚假转让股权、发售虚构债券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
6、不具有募集基金的真实内容,以假借境外基金、发售虚构基金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
7、不具有销售保险的真实内容,以假冒保险公司、伪造保险单据等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
8、以投资入股的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
9、以委托理财的方式非法吸收资金的;
10、利用民间“会”、“社”等组织非法吸收资金的;
11、其他非法吸收资金的行为。
《刑法》中并没有非法集资罪,而在非法集资的过程中若采用了诈骗手段的话,此时达到了规定的立案标准的,那么就会按照集资诈骗罪来定罪处罚。而实践中,非法集资行为其实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是很相似的。当然说到对非法集资的处罚,上文主要是以构成了集资诈骗罪来进行介绍的。
遇到相关问题,欢迎联系顾小东律师,手机:025-84110110
@顾小东律师简介:男,法学学士,副主任律师,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员。具有30多年的工作经验,现专注于经济合同、刑事犯罪、法律顾问等领域的研究和实践。熟悉公司、企事...More>>
·新婚姻法未婚子女的规定是什么
新婚姻法未婚子女的规定是什么随着《民法典》(2021年1月1日起实施)的颁布,《婚姻法》将废止。未婚子女通俗一点讲就是私生子,社会上有一部分的......
·车子乱停放的该怎么处罚
车子乱停放的该怎么处罚随着各地车辆的增多,怎么停放车子就成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若不加以管理,任由车子乱停乱放的话,一个是影响了城市的交通秩序......
·房屋拆迁补偿范围是什么
房屋拆迁补偿范围是什么补偿范围是确定拆迁活动造成的损害中,哪些财产利益是应依法给予补偿的。根据《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的规定,房屋拆迁补偿......
·交通肇事逃逸了该怎么办?
交通肇事逃逸了该怎么办?交通事故逃逸指的是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了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事故当事人认为自己没有责任而驶离现场、报案后不履行......
·刑事案件检察院办案程序规定有哪些
刑事案件检察院办案程序规定有哪些刑事案件检察院办案程序规定【1】立案: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发现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应当按照管辖范围......
·什么时候进行交通事故调解
调解是解决纠纷的好方法。在合适的时候适用调解来解决交通事故纠纷,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什么时候进行交通事故调解才比较合适呢?交通事故调......
·租赁合同法律规定有什么内容
租赁合同法律规定有什么内容?《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施行)》第七百零三条??租赁合同是出租人将租赁物交付承租人使用、收益,承租人支付租金的合......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决定机关是哪个?
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决定机关是哪个?一、指定居所监视居住的决定机关是哪个?监视居住应当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住处执行;无固定住处的,可以在指......
·最新国家房屋拆迁补偿标准以及流程
最新国家房屋拆迁补偿标准以及流程毕竟现在的社会经济是发展的越来越快的,现在国家也开始着重于城市建筑物的翻新和新建了,因此很多修建时间较久的房......
·在试用期多少天可以辞职
在试用期多少天可以辞职1、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2、《劳动合同法》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