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让股权的股东能否被除名?
一、受让股权的股东能否被除名?
1、受让股权的股东也有可能被除名,我国现行《公司法》对能否可以开除股东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理论界对此也仍存在一定的分歧。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已经出现法院支持股东除名的案例。
股东除名机制是可以在公司内部建立的,且有利于打破公司僵局,有利于公司的稳定和发展。但是,由于法律规定不够明确,在操作股东除名时,必须谨慎为之,且最好在法律专业人士的指导下为之。
2、股东除名的前提和条件:
(1)公司章程中对股东除名事项有明确规定,且该规定不应违反国家的强制性法律、法规,诚实信用原则及公序良俗。
(2)公司需拥有股东存在违反公司章程“除名”条款行为的充分证据。
二、股东除名的程序
对股东除名的具体程序可以通过非诉和诉讼两种途径解决。
1、非诉程序
①召开股东会议。因除名事项事关重大,故开股东会议,对股东除名事项进行表决,该决议应以代表三分之二表决权的股东通过。如被除名股东未出席股东会议,应及时将该决议通知被除名股东。
②对被除名股东股份进行清算。因我国《公司法》不允许股东撤资,故除名股东的股份的处理,或者可以由其他股东协商收购,或者公司可依法定程序减资。股份转让价格可以股权实际转让时公司的净资产值计算。
③到工商部门办理股东变更登记。
2、诉讼程序
公司可以被除名股东为被告,请求法院判决被告转让其拥有的全部股份。然后依法院判决到工商部门办理变更登记。
采取非诉程序的优点是成本低,程序简单,但因我国多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规定办理股权变更登记须持有转让双方签订的《股权转让协议》,故只依据《股东会议除名决议》办理变更登记未必会获得工商部门同意。而且对于股权转让价格双方也有可能发生争议。BR采取诉讼程序的缺点是成本较高,程序繁琐,要经历立案、审判、判决等一系列过程。但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一方面,因司法机关的介入,“开除股东”已具有法律效力。另一方面,持法院判决到工商行政部门办理变更手续也不会遇到阻力。
股东若是存在违规行为,且该行为属于公司章程之中关于可以开除的条款,那么此时就可以采取召开股东大会开除,或者是直接向法院起诉的方式来除名的。股东的信息在发生变更之后,是需要按照流程,到工商局备案并办理更名手续的。
遇到相关问题,欢迎联系顾小东律师,手机:025-84110110
@顾小东律师简介:男,法学学士,副主任律师,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员。具有30多年的工作经验,现专注于经济合同、刑事犯罪、法律顾问等领域的研究和实践。熟悉公司、企事...More>>
·工程纠纷诉讼处理的技巧有哪些
工程纠纷诉讼处理的技巧有哪些?(1)内部承包人的工程费、劳务分包的人工费、管理费,尽量处理成普通债务纠纷。只要内部承包人持有结算证明、对帐单......
·哪些个人投资的收益属于夫妻共同财产
婚后个人如果需要进行投资,要看实际投资用的钱属于个人财产还是共同财产。原则上,用夫妻共同财产进行投资的所得的收益也是共同财产。那实践中究竟哪......
·经济仲裁可以口头提出仲裁请求吗?
经济仲裁可以口头提出仲裁请求吗?一、经济仲裁可以口头提出仲裁请求吗?经济纠纷发生之后是不可以口头提出仲裁请求的,必须是需要提交书面的仲裁申......
·一、原配夫妻是什么意思?
一、原配夫妻是什么意思?原配夫妻就是指双方都是第一次结合并一起注册过受国家法律保护的一对夫妻。这里指的第一次就是两个人都是第一次。二、结婚登记......
·醉驾处罚最新标准
醉驾处罚最新标准一、刑事处罚:(一)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血液酒精含量达到80毫克/100毫升以上的,属于醉酒驾驶机动车,依照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
·嫌疑人是否可能实施新的犯罪?
一、嫌疑人是否可能实施新的犯罪?嫌疑人是有可能事实新的犯罪的。得出犯罪嫌疑人是否具有社会危险性的结论:一是程序上要统一释义。公安和检......
·辞退孕妇补偿标准是怎样的
辞退孕妇补偿标准是怎样的劳动者因怀孕被辞退的,属于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合同,应当支付双倍经济补偿金。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第一款规定,......
·合同生效应当同时具备的条件包括哪些?
合同生效应当同时具备的条件包括哪些?一、合同生效概念是指已经依法成立的合同在当事人之间产生一定的法律约束力,亦即法律效力。合同生效意味着双......
·一、在我国关于财产分割要算支出吗?
一、在我国关于财产分割要算支出吗?法院分割财产当然是要收取费用的,各地的民事法院都不是无偿性的向民众开放的,如果是因起诉离婚申请人民法院分割夫......
·一、父母不是法定监护人是咋回事?
一、父母不是法定监护人是咋回事?监护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根据有关个人或者组织的申请,撤销其监护人资格,安排必要的临时监护措施,并按照最......
·一、代通知金是什么?
一、代通知金是什么意思1、代通知金是指用人单位根据法律规定的特定情形,需要解除劳动合同,在没有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时,向劳动......